在贵州的青山绿水间,一种以枫香树脂为墨、靛蓝为色的古老印染技艺悄然绽放。枫香印染,这项承载着布依族、苗族等民族千年智慧的非遗绝技,正以其独特的美学语言和文化内涵,在全球化浪潮中书写着新的传奇。

一、指尖上的千年密码
枫香印染的起源可追溯至汉代,宋神宗曾为其御题 “天染” 二字,足见其历史地位。这项技艺以枫香树脂与牛油混合为防染剂,经绘制、浸染、脱脂等十余道工序,最终呈现出蓝底白花的独特纹样,被誉为 “画布上的青花瓷”。其图案多源自自然与图腾,蝴蝶纹象征生命起源,太阳纹寓意光明,每一道笔触都蕴含着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与生活的期许。
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枫香印染在 2008 年被列入名录。但它的价值远不止于此 —— 其制作工艺与纹样设计,成为研究布依族文化基因的 “活化石”。

二、破茧者杨光成:从家族秘传到世界舞台
在惠水县雅水镇,70 岁的杨光成是枫香印染第四代传承人,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。13 岁起跟随父亲学艺的他,用 60 余年时间守护着这项技艺。面对现代化冲击,他打破 “传男不传女” 的传统,自 2009 年起招收学徒 200 余名,其中不乏海外学子。
杨光成的突破不仅在于传承方式,更在于文化传播。他多次携作品赴北京、澳门等地参加文化交流,并将枫香印染带入贵州民族大学等高校课堂。其徒弟杨黎黎的作品曾在意大利展出,引发欧洲时尚界关注,枫香印染的靛蓝纹样开始出现在国际设计师的灵感板上。2025 年,世界非遗传承人大会与贵州企业达成合作,计划开发海外非遗体验营,让枫香印染成为跨文化交流的 “世界符号”。
三、世界非遗传承基地:从村寨到全球的文化枢纽
在麻江县河坝村,瑶族枫香印染传习基地的建立开启了技艺传承的新篇章。这个由南京农业大学帮扶建设的 “公司 + 工坊” 模式基地,不仅成为技艺保护的核心场所,更通过创新设计将传统纹样转化为服饰、家居等文创产品,年销售额超 40 万元,带动 600 余名绣娘就业。2025 年,河坝村的 “绕言绕语” 系列时装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,青花瓷元素与瑶族图腾的结合惊艳全场,产品远销东南亚。
惠水县雅水小学则以 “非遗进校园” 模式,将枫香印染融入教学体系。校园里的枫香染元素无处不在:课间操 “枫香韵” 将制作流程艺术化,学生们用画笔描绘传统纹样,让技艺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。如今,该校已培养出数百名 “小传承人”,成为全国非遗教育的典范。

四、数字化赋能:让古老技艺触达未来
北京师范大学团队的数字化项目,为枫香印染注入了科技活力。通过高精度影像记录和三维扫描,团队构建了可交互的动态资源库,将 “竹签绘图”“天然靛蓝浸染” 等核心技艺转化为数字资产。数据库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便利,更通过开放共享吸引全球设计师参与创新。2025 年,基于数据库开发的枫香染数字纹样被应用于国际品牌服饰,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无缝对接。
五、影响裂变:从文化传承到经济引擎
成为非遗传承基地后,枫香印染的影响远超文化领域。惠水县通过 “非遗工坊 + 合作社 + 宝妈” 模式,带动 200 余名妇女年均增收超 3 万元;麻江县河坝村依托非遗旅游,年接待研学团队超百批次,村集体经济增收 80 万元。更深远的是,这项技艺成为民族认同的纽带 —— 布依族姑娘韦丽辞去旅行社工作回乡创办 “骆越魂” 体验馆,用枫香染服饰讲述民族故事;苗族绣娘曹顶秀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设计,让千年技艺在国际舞台上焕发新生。
从隋朝枫香树下的偶然发现,到 21 世纪全球文化的对话窗口,枫香印染的传承之路印证了一个真理:真正的文化遗产,既能扎根乡土,亦能拥抱世界。当杨光成在雅水小学指导孩子们绘制纹样时,当河坝村的绣娘们在工坊里飞针走线时,他们不仅在守护一门技艺,更在书写一部活态的文明史。这份蓝白交织的文化基因,正以其独特的生命力,在世界非遗的星空中闪耀着属于东方的智慧之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