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力将中华文化传播到全世界

Committed to spreading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

Worl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ors Network
世界非遺傳承網(中文版)
当前位置:
巴郎鼓舞:穿越千年的藏地鼓韵传承之路
来源:世界非遗传承网 | 作者:世界非遗传承人大数据研究院 | 发布时间: 2025-07-09 | 37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的崇山峻岭间,一种融合鼓乐、舞蹈与古老信仰的艺术形式 —— 巴郎鼓舞,正以其独特的生命力跨越千年时光。这一被誉为 “藏文化活化石” 的舞蹈,不仅承载着藏族先民的精神密码,更在当代传承人的努力下,焕发出新的文化光彩。


一、溯源:藏地鼓韵的千年回响

巴郎鼓舞起源于公元 8 世纪的吐蕃时期,与古羌人的原始祭祀活动及苯教文化有着深厚渊源。其名称源于形似货郎鼓的双面牛皮鼓 “巴当”,藏语称 “莎姆舞”,意为 “在广场上祈祷平安的舞蹈”。据《岷州志》等文献记载,卓尼藏巴哇地区的藏族先民作为吐蕃藏王军将后裔,在洮河流域定居后,将这一祭祀舞蹈代代相传。


关于其起源,当地流传着一个动人传说:古时连年大旱,先民们向山神祈雨时,山中传来神秘鼓乐,他们依此制作牛皮鼓,跳起舞蹈感动神灵,终得甘霖。此后,每年正月初五至十五,藏巴哇、洮砚等地的藏族村寨都会举行盛大的巴郎鼓舞仪式,以祈求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这种将自然崇拜与集体仪式相结合的舞蹈,逐渐形成了 “安场”“敬山神”“扯节勒” 三大篇章,融合九种舞步与古藏语唱词,成为藏汉文化交融的独特载体。

二、传承:两位关键人物的使命担当

在巴郎鼓舞的传承史上,有两位人物堪称中流砥柱。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卢永祥,自 1950 年出生于洮砚乡达勿村,自幼随父学习巴郎鼓舞的唱腔与舞步。1980 年代,他不顾当时 “封建迷信” 的偏见,组建了达勿村第一支巴郎鼓舞蹈队,并在加麻沟村培养出新一代舞者。为了抢救濒临失传的古藏语唱词,他徒步走访数十位老艺人,将《巴当舞曲谱》口授整理成文字资料,带出了 10 余名核心传承人。如今,卢永祥虽已 75 岁高龄,仍坚持在田间地头教授孩子们舞蹈,他的家成为远近闻名的 “巴郎鼓传习所”。


省级传承人杨学明则以另一种方式守护着这份遗产。作为洮砚乡下达村的 “鲁哇”(领舞人),他不仅精通全部 20 余种传统舞步,更对舞蹈背后的苯教文化有着深刻理解。2010 年,他配合中央民族大学学者完成了《巴郎鼓舞田野调查报告》,首次系统梳理了舞蹈的仪式流程与文化内涵。在他的倡导下,下达村建立了 “莎姆舞文化生态保护区”,将巴郎鼓舞纳入村规民约,规定每年正月必须举行完整的祭祀仪式。

三、蝶变:非遗认证开启保护新篇章

2008 年,巴郎鼓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这一身份的转变彻底改变了其传承命运。卓尼县政府随即出台《巴郎鼓舞保护条例》,设立专项保护资金,建立了 “传承人 + 传习所 + 学校” 的三级保护体系。县文化馆组建专业团队,对舞蹈进行现代化改编,将传统舞步与现代藏舞元素结合,创作了《吉祥卓尼》等舞台作品,使巴郎鼓舞从田间走向更大的舞台。


非遗认证更带来了国际关注。2019 年,巴郎鼓舞亮相山东潍坊国际风筝会,与法国、俄罗斯等国的民族舞蹈同台演出,其雄浑的鼓点与古朴的舞姿震撼全场。2024 年,25 家海外华文媒体记者在卓尼大峪沟景区观看巴郎鼓舞后,将其称为 “东方神秘力量的完美呈现”,相关报道覆盖全球 19 个国家和地区。这种国际传播不仅提升了文化自信,更吸引了哈佛大学、牛津大学等高校学者前来开展跨文化研究。


四、创新:传统与现代的共生之路

在保护中创新,成为巴郎鼓舞传承的新方向。2024 年,卓尼县文旅局推出 “非遗进景区” 项目,在大峪沟景区设立巴郎鼓舞展演点,游客可亲手敲击巴当鼓,学习 “春巴洋”“难直洋撒” 等经典舞步。这种沉浸式体验使巴郎鼓舞成为当地旅游的金字招牌,仅 2024 年 8 月就吸引了 3 万余名游客参与,带动周边民宿收入增长 40%。


数字化传播更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。甘肃移动在扎尕那等景区部署 5G 网络,将巴郎鼓舞的祭祀仪式通过抖音直播,单场观看量突破百万。年轻舞者们还创作了《鼓动盛世》等短视频,将传统鼓点与电子音乐结合,在 B 站收获超 500 万次播放。这种 “传统基因 + 现代表达” 的模式,成功吸引了 Z 世代的关注,线上报名学习巴郎鼓舞的年轻人超过 2000 人。

五、展望:在坚守与开放中延续文脉

如今,巴郎鼓舞的传承已形成 “政府主导、传承人主体、社会参与” 的多元格局。卓尼县藏巴哇镇中心小学开设了巴郎鼓舞校本课程,300 余名学生每周学习舞蹈基础;洮砚镇建立了巴郎鼓舞数字博物馆,通过 VR 技术还原历史场景。更令人欣喜的是,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开始返乡参与传承,2024 年新成立的 “90 后巴郎鼓艺术团”,正尝试将街舞元素融入传统舞步,创作出《云端鼓韵》等实验性作品。


从雪域高原到国际舞台,巴郎鼓舞的传承之路印证了一个真理:文化遗产的生命力,在于既守护其精神内核,又赋予其时代活力。当古老的牛皮鼓声与现代的 5G 信号在洮河两岸共鸣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种舞蹈的重生,更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觉醒。在非遗保护与文化创新的双重驱动下,巴郎鼓舞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,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文化传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