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力将中华文化传播到全世界

Committed to spreading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

Worl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ors Network
世界非遺傳承網(中文版)
当前位置:
灶火丹青:嘉兴灶头画的千年传承之路
来源:世界非遗传承网 | 作者:世界非遗传承人大数据研究院 | 发布时间: 2025-07-07 | 63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在嘉兴的白墙黛瓦间,藏着一种与烟火共生的艺术 —— 灶头画。当清晨的炊烟顺着粉墙升起,那些绘于灶壁的牡丹、鲤鱼、八仙,便在朦胧雾气中苏醒,以斑驳的笔触诉说着江南水乡千年的生活美学。这种诞生于灶台之上的民间艺术,既是实用的装饰,更是镌刻在砖石间的文化密码。

嘉兴灶头画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宋时期。彼时,随着北方移民南迁,灶头画技艺与江南水乡的民俗文化相融合,逐渐形成独特风格。明清时期,灶头画进入鼎盛阶段,成为嘉兴乡间新房落成、婚丧嫁娶等重要场合必不可少的仪式。在物资匮乏的年代,百姓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于灶头画中:牡丹象征富贵,鲤鱼寓意吉祥,天官赐福、五谷丰登等题材比比皆是。这些画面不仅装点了简陋的厨房,更成为维系家族情感、传递生活智慧的重要载体。

制作一幅灶头画,需历经七道传统工序,堪比雕琢一件精致的工艺品。工匠们先以稻秸秆浸水调和蛎灰,在灶壁上抹出平整的底色,这层特殊的涂层既能防潮,又能为颜料提供附着基础。待墙面半干,画师便用铁钉或竹片勾勒轮廓,这种 “以墙为纸,以铁为笔” 的创作方式,赋予线条质朴的生命力。上色时,采用当地特有的矿物质颜料,经多次晕染,使画面呈现出层次分明的立体感。最后以桐油覆盖,让色彩历经岁月仍鲜亮如初。这些看似简单的步骤,实则暗藏玄机,每道工序都凝结着匠人们代代相传的经验与智慧。

在嘉兴乡间,流传着许多与灶头画相关的动人故事。相传清朝乾隆年间,嘉兴王店镇有位姓陆的灶画师傅,技艺高超。一年大旱,庄稼枯死,村民们心急如焚。陆师傅在自家灶头绘上 “龙王降雨图”,祈祷风调雨顺。说来也奇,不久后竟真的天降甘霖,缓解了旱情。此事传开后,陆师傅的灶画名声大噪,求画者络绎不绝。灶头画从此不仅是装饰,更被赋予了祈福消灾的特殊意义。

文人墨客也对嘉兴灶头画青睐有加,留下不少赞美之词。“灶壁丹青映日红,吉祥纹样意无穷。” 这句诗生动描绘了灶头画鲜艳的色彩与丰富的内涵。还有诗人写道:“一灶一画一世界,几笔几色几春秋。” 短短十四字,道出了灶头画承载的岁月沧桑与文化底蕴。

2008 年,嘉兴灶头画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这不仅是对其艺术价值的认可,更开启了它新的传承篇章。成为非遗后,嘉兴灶头画走出乡间灶台,登上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。当地政府与民间组织积极开展传承活动,建立非遗传承基地,邀请老艺人授课,培养年轻一代传承人。高校也将灶头画纳入艺术课程,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门古老艺术。

嘉兴灶头画成为非遗的意义深远。从文化层面看,它为研究江南民俗文化提供了鲜活样本,让后人得以窥见先辈的生活方式与精神世界;从经济角度,围绕灶头画开发的文创产品、乡村旅游项目,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,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收益的双赢;从社会层面,它增强了民众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,成为凝聚乡情、传承家风的重要纽带。

如今,在嘉兴的新农村建设中,灶头画依然焕发着生机。新式厨房中,传统灶头虽逐渐被现代厨具取代,但灶头画的元素被巧妙融入建筑装饰、生活用品中。那些跃动在灶壁上的色彩,不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,更是江南儿女对根脉的坚守,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寻。当夕阳的余晖洒在斑驳的灶壁上,这些穿越千年的丹青,仍在续写着属于嘉兴的文化传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