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王府井大街的繁华喧嚣中,一块由吴佩孚题写的 “盛锡福” 金字招牌静静矗立,见证着中国制帽业的百年风云。这家创始于 1911 年的老字号,从天津估衣街的一间小帽店起步,凭借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与创新,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名店,用一顶顶精美的帽子书写着中国工匠精神的传奇。
一、从草帽作坊到 “制帽大王” 的崛起之路
1911 年,山东商人刘锡三在天津创办 “盛聚福” 帽店,最初以生产草帽为主。这位曾在洋行收购草帽辫的商人,目睹外国人用中国原料制成草帽高价返销的现状,决心用国货打破垄断。他率先引进英、法、美等国的呢帽制作技术,改良传统工艺,推出轻巧美观的巴拿马草帽和欧式毡帽,迅速在市场上打开局面。1925 年,刘锡三正式注册 “三帽” 商标,寓意 “锡三帽” 品质至上,并将店名改为 “盛锡福”,取 “兴盛、锡福、传承” 之意。
凭借 “用料考究、手工精细” 的品质追求,盛锡福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。1929 年菲律宾 “马尼拉嘉年华会” 上,其草帽斩获金奖;1934 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,毡礼帽再获大奖,被誉为 “国货之光”。到 20 世纪 30 年代,盛锡福已在全国开设 20 多家分店,产品远销欧美、东南亚 20 余国,成为名副其实的 “制帽大王”。

二、国家级非遗技艺的传承密码
盛锡福的成功,核心在于其独步天下的制帽技艺。以皮帽制作为例,需历经配皮、挑皮、吹风、刷水、平皮、剌皮等 50 余道工序,每道工序都暗藏玄机。配活时要求皮毛倒向、密度、颜色完全一致;裁制时需灵活运用直刀、人字刀、鱼鳞刀等十余种刀法;缝制时讲究 “顶子圆、吃头均、缝头匀”,蒙皮面更要做到 “缝对缝、十字平”。这种精益求精的工艺,使盛锡福皮帽兼具保暖性与艺术性,成为品质生活的象征。
2008 年,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国家级传承人李金善大师带领团队,不仅完整保留了传统工艺,更通过 “传帮带” 培养出马万兰等新一代工匠。2025 年 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,李金善在红桥市场举行非遗拜师礼,将衣钵传给北京城市学院教师赵雪与学徒董乐,标志着传统技艺在 “产教融合” 中实现代际传承。

三、非遗认证赋能企业蝶变
非遗称号不仅是荣誉,更是企业发展的加速器。获得认证后,盛锡福获得政府专项保护资金支持,用于工艺研发与设备升级。例如,其位于内蒙古赤峰的生产基地引入智能温控烤箱,在保持手工缝制核心工艺的同时,将生产效率提升 30%。品牌价值的提升更带来市场突破:2025 年亚投行年会期间,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展示区吸引众多国际嘉宾驻足,现场签订 300 万元订单。
在产品创新上,盛锡福将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。2025 年 “老字号嘉年华” 推出的花呢帽系列,采用非遗毡制工艺与年轻化版型,上市首月销量突破 5 万顶。通过 “线上 + 线下” 双渠道布局,品牌年销售额连续五年保持 15% 以上增长,产品覆盖全球 36 个国家。

四、文化自信的国家名片
盛锡福的非遗之路,折射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战略。作为中华老字号,其历史与新中国发展紧密相连:从 1956 年公私合营响应国家号召,到为毛泽东、周恩来等领导人定制礼帽;从 1991 年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,到 2025 年 “北京礼物” 称号,盛锡福始终是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。
在国际舞台上,盛锡福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。2025 年亚投行年会期间,其皮帽制作技艺体验区让外国友人亲身感受中国工匠精神,相关报道覆盖全球 120 余家媒体。通过马德里公约组织商标注册,品牌在欧美市场的认知度提升 40%,成为 “中国质造” 的代名词。
如今,盛锡福中国帽文化博物馆内,百年前的海龙皮帽与现代智能制帽设备交相辉映,诉说着传统与创新的共生共荣。从一顶顶帽子中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精湛技艺,更是一个民族对文化传承的坚守与对时代发展的回应。当非遗的光芒照亮老字号的未来,盛锡福的故事,正是中国文化自信最生动的注脚。
